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第17章中原来使
自楼兰王继位和楼兰王女一起执政以来, 楼兰从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变成了如今国富民强,绿洲遍地的西域大国,
连中原也有耳闻,这些年, 来自楼兰的商物越来 越多,有些更是让人眼热不已, 比如棉花, 马铃薯。
经过一再商议, 中原皇帝敕旨派遣使者出使楼兰。
中原使者团从国都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 又耗费半月时间经过戈壁,终于抵达了楼兰, 原以为会非常艰辛的道路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熬, 因为越靠近楼兰, 就越不像是沙漠的气候, 虽然干燥了些, 但并不艰辛。
这实在令人称奇。
而到了楼兰时, 中原使节团也为楼兰所震惊, 街道井然有序,整洁非凡, 人往如织, 繁华不已。
而置身于楼兰境内, 也丝毫想不到这是个在沙漠的国家,仿佛人间仙境。
一西域国家竟然也能繁荣如此,比之中原国都也不差什么了,使者在心中暗道。
在递交了国书公文后,很快中原使者便得到了楼兰王的宣见。
不仅是楼兰王,王室贵族乃至朝廷百官,都非常重视这次与中原的结交。中原文化渊源流长,更是地广物博,强盛不已,向来为西域国家所仰慕。
中原使者进入王宫,见王宫以黄金为顶,白玉为屋,轩昂华丽,煌煌如辉日,楼兰之富也可见一般。。
令中原使节团惊讶的是,国王还会说汉话,而且听上去称得上是精通不已了。
“不知中原遣使者来我楼兰为何?”
其实不只国王会汉话,在国王的要求下,许多官员也学会了些。
中原使者垂首,国王说汉话以示对中原的尊重,而他作为中原出使楼兰的使者,也代表中原的态度,好在这些出使的人都学过楼兰语,拱手行礼道,“我朝久闻楼兰之名,欲与楼兰修好,结为友邦,以助两国商业往来……”
楼兰王高坐在上首,看着中原使者和他的臣子进行着友好亲切的对话。
一个有心,一个有意,两方都谈的心情愉快,
除此之外,中原使者还献上了此次前来的重礼,十几个大箱子,里面都是中原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
看来在来之前,他们也查过楼兰王的喜好,这些礼物的真正价值可是远高于黄金珠宝。
楼兰王微微笑了笑,这下王妹又要高兴了,楼兰王心里想着。
旁边的楼兰官员也心中记下了楼兰王对来使礼物的满意,在后续谈论交好时对待中原使者的态度也更为宽和。
具体结为友邦的事宜还需好好商议,不是一时就能谈好的,不过中原使者也受到了楼兰隆重的待遇。
住在楼兰王城里专供他国使节下榻的馆舍,中原使者闲暇之余也经常出去打探情况,结果得知楼兰王族和楼兰王女在楼兰人心中地位极高,许多楼兰子民的家中不供奉神佛,而是供奉王女的金像,他们极为爱戴这位楼兰王。
所以楼兰国王对中原的态度也就意味着此次出使成功与否,不过令中原使者们宽心的是,楼兰王女似乎对中原很有好感,有意促进这次外交。
中原使者知道这次外交十分重要,当然不仅仅是结为友邦这么简单,从楼兰流出的棉花,番薯等等都引起了朝内的重视,都是利国利民之物。
在又一次入宫觐见女王时,中原使者谨慎提起了之前的合作,有些担心修好之事会有生变。
楼兰王只轻描淡写道了一句,“不用担心。”
后面一切如同楼兰王所说,没有任何阻扰,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缔结友邦合约,并盖上了楼兰王的金印。
商定的合约内容不乏有用棉花,番薯种植技术,水泥的制作方法换取中原的大批工匠,以及大量典籍、医书、粮食,各类生产技术。还有关于楼兰与中原商路的开通,葡萄酒,药材,玉石交易。
许多事宜以后还需继续商议。
中原使者圆满完成了交托的重任,带着缔结友邦合约的国书还有楼兰国的楼兰王女一起返程。
原本安排去中原的楼兰使节并非楼兰王女,但锦绣久慕中原文化已久,主动接下了这一重任,论身份,也可表现出楼兰对中原的诚意。
在锦绣极力要求下楼兰王也没有办法不要她去只能安排大将军亨达一起同行,有他陪同,楼兰王也很放心,另外又派遣了一队楼兰军护送。
回去时,虽带的东西更多,但路程却也更轻松,毕竟楼兰王女和他身边的将士对大漠非常了解,楼兰王女这些年也没少去别的国家,对出行也很有经验。
中原对楼兰王女一行人礼遇非常,主要是重视对他带来的东西。
中原向来自认是天.朝上邦,泱泱大国,对邻国的态度一向友好,何况是真正交好的楼兰,毫不吝惜作为邦交送过去的盐铁生产技术,大量的工匠人才和书籍。
很快两国互通文书,结为友邦的事,连来往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都知道了,而中原商人以后再到楼兰,也无需过去那么麻烦,行商也方便了许多。
但这一件事也为西域各国侧目,虽羡慕中原,但却喜欢将中原和西域分开,而楼兰此举无疑是叛徒,引起了许多西域国家的不满。
可惜他们的反对抗议,没有被楼兰王放在眼里,毕竟现在的楼兰不是以前的楼兰,现在的楼兰是兵强马壮。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更多深夜读物等你来戳→_→